快讯 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22-05-30 09:41:15
“最近气温升高了,这个品种的长势得格外注意……”在番茄品种试验棚里,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龙潭家庭农场场长袁权一边查看刚刚结出果来的番茄,一边叮嘱技术总监李元普要留心试验棚里温度变化对番茄长势的影响。
眼下,在龙潭家庭农场一间间规模宏大的连体温室大棚内,火红圆润的西红柿、翠绿鲜嫩的水果黄瓜、饱满光滑的茄子……个个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10年间从一个小规模家庭农场,发展成为占地300亩、总投资3200万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目前,农场已形成番茄标准化种植、工厂化育苗、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三大板块,年产值实现1412万元。”言语间,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多年的袁权透露着自信。目前,农场年供应优质番茄苗2000万株,是淮海地区最大的专业化番茄育苗基地。
2013年,在家乡投资政策的感召下,大学毕业后在郑州打拼多年的袁权毅然回到家乡城头镇,考取了大学生村官,并争取镇里支持,流转土地150亩,创办了龙潭家庭农场,走上了返乡创业路。而龙潭家庭农场也成为省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家庭农场。
仅用3年时间,龙潭家庭农场就建成3个生产基地,拥有200多个大棚,代管1000多亩土地,蔬菜年产量达7000多吨。面对种植业初具规模的农场,袁权开始考虑如何科学发展农场。
在2016年的一次考察中,袁权发现种苗业务需求量在不断提升。经过多方调研,他调整了发展思路,确定把发展种苗销售、推广技术服务作为新的经营方向。小小番茄苗,圆了袁权的农业创业梦。
技术是发展大棚种植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希望把番茄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推广给老百姓,让大家共同把这个产业发展起来,都能有不错的收入。”袁权直言,“向技术要效益”,是农场确定的发展理念。
“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用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让乡亲们共享乡村振兴成果。”这是袁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农村局、科技局的帮助下,他联系对接上了有着“中国番茄大王”美誉的蔬菜育种专家、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李景富,探索了“院所指导+园区示范+基地种植+订单育苗”的全新经营模式。目前,农场建成各类蔬菜大棚150亩、高标准育苗设施35000平方米,帮助农户每亩蔬菜类土地每年增收4000余元、每亩大田类土地每年增收1200余元,帮助12个村集体和152户农民共同走上小康路。
“在田间地头,我们也成了‘土专家’。”说话间,龙潭家庭农场技术人员李元普发出爽朗的笑声。去年10月,在外地进行大棚种植技术指导时,李元普发现传统种植技术制约了菜农的增收。在了解了当地土壤和种植习惯后,李元普建议菜农采用水肥一体化种植番茄。尝到科技种植甜头的菜农,大呼李元普是“蔬菜专家”!
现在,龙潭家庭农场吸引了13名大学生和25名农业产业工人,直接带动周边5000余亩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希望我们的产业工人个个都是专家,人人都能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秉承这一理念,袁权发起“红小番”党员志愿服务队,提供“一个问题、一个专家、一小时解决”的“111”保姆式服务。今年3月份,“红小番”志愿者深入农场周边村庄,指导农民如何对马铃薯进行科学施肥以及田间管理。
探索“合伙制”方式吸引人才,采取“保底收入+股权分红”的机制留住人才……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在城头镇,群众都知道龙潭家庭农场里有很多会种菜、懂种菜的“土专家”。
通过建立人才队伍,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龙潭家庭农场推广的凯德系列番茄新品种平均亩产达到2.5万斤到3万斤,比常规品种增产15%以上;通过应用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堆沤肥料、水肥一体化、物理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生态栽培技术,每亩减少农药投入100元、减少肥料投入500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