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资讯 行业 财经 国内 商业 生活 快讯

520余件珍贵文物亮相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 展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快讯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21-08-03 10:10:56

84年前,卢沟桥上,一场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激发起全民族的爱国热情,无数英勇的革命先辈挺身而出,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换来了如今的盛世繁华。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展”上,520余件(套)珍贵文物对此进行了生动诠释。

展览分为“勇担历史重任 誓为民族先锋”“秉持民族大义 坚持团结抗战”“制定胜敌方略 引领抗战方向”“开辟敌后战场 开展人民战争”“推进伟大工程 夺取抗战胜利”5个部分;通过文物、珍贵历史图片、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展现了抗战文物史料背后蕴藏的动人故事、血写的抗争历史和承载的伟大精神。

观展·亮点

60家单位联合献宝

展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展览由抗战馆联合全国60家博物馆、纪念馆共同举办,赵一曼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纷纷拿出了馆里的“看家宝贝”,为观众奉上一场高规格的文物盛宴。

展厅里,一只靰鞡鞋吸引了不少人的驻足。鞋子的主人是赵一曼,该文物来自赵一曼纪念馆。抗战馆编辑研究部的张源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1934年,赵一曼到东北珠河地区开展工作,曾住到当地的吕姓老人家里养伤。赵一曼痊愈后离开,她养伤时穿过的鞋子便留在了老人家里,被老人的后人细心珍藏。“赵一曼留下的文物本身就比较少,所以这件文物显得尤为珍贵。”张源介绍。

“氏名:王学尧;职业:北满翻译社员;性别:男……”展柜中,一张暗黄的纸片布满岁月的痕迹。让人惋惜的是,这张纸片宣告的是一个年轻生命的落幕。纸片上,最引人瞩目的是方方正正的“死在光明”题字,题字来自王学尧的父亲。张源说,1936年6月13日,时任中共密山县委书记的王学尧,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王学尧视死如归,毫不惧懦,高唱着《国际歌》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他的父亲拿到领尸证时,在上面写下“死在光明”四个字,作为献给儿子的最高褒奖。“提起东北抗联的英雄,很多人对赵一曼、杨靖宇比较熟悉,对王学尧知之甚少,这件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素材。”

借展而来的诸多文物,除了展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少文物也让人们一窥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智慧。

来自北京市文物局的一本旧书,让人初看上去可能有些困惑:右上角一竖行小字“大东亚战争一周年纪念”;正中部分字体略大,写着“大东亚战争下的国际情势”,并紧跟注释“加藤华北军报道部长讲演词”;最左侧标明“中华民国新民会印行”。看到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日伪政府发行的反动读本。其实,这是一本“伪装书”,反动的封皮之下,是在沦陷区秘密发行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等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和文献。当时的共产党人利用伪装书麻痹敌人,将先进的思想秘密传播,为一批又一批人带去启蒙。

李少言《重建》拓印原件展出

英雄家属送文物“回家”

此次展览中,很多展品来自英雄家属甚至本人的捐赠。著名版画家李少言的作品《重建》就是其中之一。

画面上,残砖瓦片、碗筷瓶罐散落一地,敌人扫荡后的一片狼藉尽收眼底;阳光下,两个小战士正认真地砌着墙,与背向观众身背石头的农民共同传递出无声的力量,军民的亲密无间与坚韧不拔在画面中生动流淌。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李少言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秘书,同时也是晋绥边区美协的主席。当时,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李少言目睹了扫荡后军民的重建工作,深受感染,其所见所闻也成了他这一作品的灵感来源。

版画由李少言的夫人侯文川于今年4月捐赠给抗战馆,是家中留存的最后一份《重建》版画的拓印原件,此次是首次在抗战馆展出。虽有万般不舍,但在侯文川看来,“这件作品是回到了它该回到的地方,是作品最完美的归宿”。值得一提的是,李少言制作版画使用过的刻刀、刨子、锤子等工具也在展览中一并展出。

萧克著、挺进报社刊行的《创造新的抗战根据地问题》油印本则由萧克本人捐赠。张源说,1939年2月,时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萧克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提出“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展平北”的“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军以山区为依托,不断地向外扩展,袭占了不少日伪军重要据点,给日伪军造成重创。书中对这一战略任务进行了详细阐述。

毛泽东抱病起草对日战争宣言

1932年老报纸见证时代最强音

以物叙史,以物证史。展览中,一批反映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史主线的典型文物集中亮相。一张张发黄的纸片、文件背后,是改变历史走向的惊心动魄的大事记。

一张1932年4月21日的《红色中华》报见证了时代的最强音。报纸上刊发的是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名义起草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时过境迁,宣言中的口号依然响亮,“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彻底的解放和独立”。张源介绍,起草宣言期间,毛泽东正在江西瑞金东郊的一间古庙中休养。“当时红军正在接受国民党的围剿,但毛泽东还是义无反顾地代表中华民族奋力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14个版本的《论持久战》也在展览中展出。抗战馆编辑研究部韩亮介绍,《论持久战》最早发表在《解放》周刊上,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解放社印发了单行本,再之后新华日报社等陆续印发了多个版本。此次展出的是抗战馆目前能搜集到的所有版本的《论持久战》。韩亮解读,该书集中全党智慧,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系统阐明了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几乎与《论持久战》齐名、同样凝结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也同时亮相。文章第一次将游击战争从战术高度提升到了战略高度,详细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作用。

此外,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1935年“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决议,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9月《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等一系列反映关键历史节点的党的重要文献齐齐现身。

观展·解码

长幅壁画营造历史空间

巍峨蜿蜒的长城、气吞万里的黄河、雄浑壮丽的太行山脉……展览序厅,壮观的长幅壁画带领人们瞬间重回烽火年代。伴随着画卷的逐次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战、百团大战等历史瞬间一一定格。抗战馆表示,此次展览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节奏变化和点线面结合,将不同文物运用不同手段进行了重点设计和突出展示。

动画让文字“活”起来

除了精选抗战文物和珍贵历史图片之外,展览还搭配了景观、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段。比如,与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搭配展示的是一块电子屏,电子屏将文中摘要以动画形式进行了生动阐释。《论持久战》也被制作成了电子翻书,观众还可参与知识问答。抗战馆表示,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参观者对文献史料的认识和了解。

VR虚拟展同步上线

展览对外开放后,其VR虚拟展也同步在中国抗战胜利网上线。虚拟展首次采用了3D漫游技术,观众只要跟随VR视角,便可以足不出户,沉浸式“走”遍展厅。如果想重点参观某个展览单元,还可点击导航条进行选择。

观展·提示

●展期

截至2022年7月7日(暂定)

●地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票价

免费,需通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原标题:抗战馆联合60家博物馆、纪念馆共同举办展览520余文物诠释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记者:牛伟坤)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牛伟坤 武亦彬 摄

新闻速递

精彩放送